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常德KTV招聘网 > 常德热点资讯 > 常德名言/句子 >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这首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这首

2022-10-05 09:03:21 发布 浏览 614 次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这首诗又题为《江楼感旧》,是一首重游旧地、怀念故交的作品,同样也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情。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故地重游,独自登上江边的高楼,不觉思绪万千,心中惘然。寂寥之中,诗人放眼望去,只见月光如水,水光接天,上下空明,皎洁一片,美好的夜景令人心醉。如此美景却是孤身一人欣赏,不由想起故人,想起去年。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和朋友们结伴夜游,共赏江天明月,多么快乐。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如今已不知漂泊何方,诗人心中不由满怀惆怅。

“独上”的动作,“思渺然”的心理,“人何处”的向往,和“依稀似去年”的惆怅,将诗人的形象、心理和情感清晰地表露出来。触景生情,以景寄情,感怀思旧,情感真挚,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此诗在行文上先将自己入画,再把目光放远,后又拉回到诗人内心世界,最后再放开回到眼前风景,结构上浑然一体。时空距离是本诗抒发感情的基础和手段,而大气的文字又让作品显得深邃,诗中流露的情感更让读者难以释怀。

读这首诗,我们应该能想象出那平江秋月、夜色如洗的美丽风景,诗人念怀朋友的深情和形影相吊的孤独值得我们同情。友谊和美景都是人类应该珍惜的。

中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银汉:银河。玉盘:圆月。

【评析】 这首作品是苏轼的《阳关曲三首》中第三首,也有的本子题为《中秋月》。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当时他和弟弟苏辙共同赏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苏轼和弟弟感情很好,小时候一起读书,“未尝一日相舍”;而成名做官后,则各自沉浮于官场。而苏轼因为性格外向,好发议论,仕途更多坎坷。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上书论新法弊病和王安石不协,遂自请外任。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调往密州三年,熙宁十年(1077)四月又奉调到徐州任知州。恰巧和弟弟苏辙在澶濮之间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苏辙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此诗即二人共同赏月时所写。

在苏轼第二年写给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并自注云“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也就是说这次赏月前,兄弟二人至少有四年不曾在一起赏月。所以这一夜,对他们来说,既高兴,又辛酸。多年分离,难得有团圆之乐,可团圆之后,很快又得分离。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清寒的月光洒满天地。银河流泻无声,月亮像玉盘在天宇缓缓流转。人的一生中,这样月圆人聚的好日子不会常有;明年的月亮明年中秋我们又在什么地方仰头长看呢。”

苏轼的胸怀是博大的,苏轼的忧患是深广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就不仅仅指他和弟弟,而是所有相思者的心声。而且“何处看”三字,笔意深长,不仅有他和弟弟两地分离的相思之意,还含有行踪萍寄不知流落何方的个体生命之悲。正如他的诗中所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不过,对这人生命运的难题,苏轼早有过自己的回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珍惜拥有的每一分美好,过程即是永恒。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